2010年11月14日星期日

陳嘉庚先生


陳嘉庚先生(Tan Kah Kee):

生卒:18741021-1961812日,是福建省同安縣集美舍人。對南洋人來說,陳嘉庚先生不只是有名的成功企業家,更是積極熱心投入華僑教育的偉人,可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人物。當大家看到他擁有財富的時候,他卻了解到有了錢更應該把錢投注於教育。陳嘉庚捐資辦學的尖峰是在1921年。他痛感福建文化教育的落後和人才的匱乏,便決定投資100萬元創辦廈門大學。所有辦學費用由他一人承擔,包括大學的經營費用300萬元,也由他分12年支付。對於廈門大學,他付出了滿腔的心血,從聘請校長和教員,到校舍的選址設計施工,他四處奔走,嘔心瀝血,使廈門大學成為當時中國國內的知名高校。在新加坡,陳嘉庚對於當地華僑子女的教育也非常熱心,1919創辦了規模宏大的新加坡南洋洋華僑中學,是當時南洋地區華僑的最高學府。在抗日戰爭結束後,他又創辦水產航海學校,南僑師範和南僑女中等學校。當時有教會請陳嘉庚捐款10萬元創辦一所大學,陳嘉庚慨然答應,但提出要以兼設中文課程為條件。陳嘉庚一生所捐獻的教育經費,總值在1000萬元以上,相當於他擁有的全部不動產。他曾說過:「我之個人家庭,年不過數千元,逐月薪水足以抵過。在集美建一住宅,不上一萬元,他無所有」。他在寫給集美的一封信中寫到:「教育不振則實業不興,國民之生計日絀,……言念及此,良可悲也。吾國今處列強肘腋之下,成敗存亡,千鈞一髮,自非急起力追,難逃天演之淘汰。鄙人所以奔走海外,茹苦含辛數十年,身家性命之利害得失,舉不足攖吾念,獨於興學一事,不惜犧牲金錢,竭殫心力而為之,終日孜孜無敢逸豫者,正為此耳。」從這裡我們更可以看出他對華人的未來,是擁有很長遠的想法和看法。從那句教育不興則實業不興中則可看出,陳嘉庚先生深深的明白,華人的未來應該從小就開始培育,而這一條路必須從教育開始,這樣華人勢力才能崛起和壯大。陳嘉庚先生的精神,是身為馬來西亞華人很值得學習的。早期的華人社會,只能是有錢人才能去上學,而低下階層的人則必須接受這樣的現實對代。他對教育的奉獻,是我們深感敬佩和值得省思的。試想想,如果沒有陳嘉庚先生這一號人物,我們華人會意識到我們應該爭取自己的社會地位嗎?他的不遺餘力,他的無私奉獻讓我們更清楚的了解到,這樣的精神應該延續下去,讓我們站起來!

2010年11月1日星期一

林煜堂老師的講課心得

林煜堂老師的講課心得

在寒冷的冬天可以在課堂上聽到久違的鄉音,感覺真的很溫暖。藉由林先生的敘述,也讓我了解到很不一樣的砂拉越。因為本身是西馬人,所以對對岸(東馬)的地方明情都不大了解,我一直以為dayak族(少數民族)人數不多,華人也相對少,沒想到原來當地的土著和華族的比例並不低。

其實有關於馬來西亞的華族南移,我們在中學的時候都已經有學過了。但是在這裡還是做一下小小的分析和介紹:

推動南移的力量:一爲中國國內情勢所逼,二爲華人本身所具有的冒險精神及善於應變的求生本能,三爲南洋物資豐富,土地肥沃及環境利於發展對華人所産生的吸引力。

內在動因:中國國內政局不穩定,農村的經濟崩潰以及有利的出洋條件等。因爲清朝末葉,時有戰亂,而中國人口極多,糧食不足,人民應付不了苛捐雜稅,這都是逼使華人移居中國國外的重要因素。再加以華南的閩粵兩省頻臨南中國海,地近南洋,因此當兩省的人民被上述的情勢所逼時,便會遠走南洋。

外在動因:起於南洋當地的需要大量勞工,如採礦業及種植橡膠的勞工。不過航運的發達以及南洋殖民地政府的寬待華工等措施也不能不說是促成華人南移的外因素。

基本上,我們組員都很認同林先生對於社會結構和社會地位的描述和帶給後代的影響。因為事實上早期的馬來西亞,真的就如他所說:福建人負責買賣、客家人負責種田、海南人開餐廳。(我個人覺得這一點很有趣,因為我家裡附近開餐館的還真的都是海南人,出海捕魚的是土著,而我家是福建人,早期是做生意的)

最後我想說馬來西亞當地的華社辦教育是真的非常的盡心盡力。成立的社團也非常之多,像是林老師提到的華總、董總、教總,這些社團的存在對我們華社來說都是很重要的。不管是操作對內、對外的業務;還是和各族溝通協調。很多時候馬來西亞人都需要更多的時間和耐心去維持個種族之間的和諧。

2010年10月31日星期日

印尼‧海嘯火山爆發

印尼海嘯火山爆發

新聞報導:
(印尼雅加達27日訊)印尼7.7級強震引發海嘯,掀起3米巨浪,重創偏遠群島,導致10個村落被巨浪沖走,截至週三已有至少272人喪生,目前仍有400多人失蹤。
屋漏偏逢連夜雨,地震海嘯發生後,印尼的爪哇島最活躍的默拉皮火山也在此時先後3次爆發,至少30人喪生,另有至少39人被灼熱的岩漿燙傷或感到呼吸困難,已被送醫救治。
海嘯吞噬10村落
位於蘇門答臘外的明打威群島週一晚上發生7.7級地震,激起3米高的巨浪,據當地一名官員表示,有10個村落被巨浪吞噬。明打威群島也是世界知名的沖浪勝地。
由於災區天氣惡劣,交通不便,偏遠群島救援難度加大。隨著救災工作展開,傷亡數字預計將大幅度增加。
當地一個救援機構官員愛德華說,在南巴蓋島的孟迭巴魯村,海浪摧毀了80%的房屋。在該島的貝圖蒙加村,200多名村民只有大約40人獲救,其餘160人失蹤,多數為婦女和兒童。
衛生部危機中心主任穆吉哈托說,明打威的浪頭高達3米,潮水席捲南巴蓋島最遠至600米的內陸,這裡是受災最嚴重的地區。
眼下無法確切估計死亡人數,救援人員正趕往受災地區。穆吉哈爾托說:我們送去200個屍體運送袋。
明打威群島晉緊急狀態
印尼政府已經宣佈明打威群島地區進入緊急狀態,為期14天。同時,救援人員立即趕往災區。但由於災區地處偏遠,加之通訊大部份中斷,救援行動困難重重。
該地區周一晚發生強震後又發生10多次餘震,僅周三清晨就有多次餘震震級達裡氏5級以上。
明打威群島距離蘇門答臘島海岸大約175公里,不少島嶼上的村莊所在地區地形複雜,交通困難。
印尼人民福利統籌部長阿貢拉克索諾宣佈,由於明打威群島附近海域浪高危險,海路交通中斷,政府將派遣直升機運送水、衣物和帳篷等救災物資

個人反思

近日,東南亞地區連續遭受生態環境的破壞,其中包括泰國十年以來最嚴重的水災、印尼煙霾造成的空氣品質影響等。以上報導是印尼因煙霾而遭到評擊的同時發生的。

無情的天災造成了無數的百姓失去家園、家人。我在想,繼南亞大海嘯以後,那又是悲劇的開始。多少個孩子又會變成孤兒?面對殘酷的災民,未來又是什麽?

首先要追問的是既然印尼當局準確的預測火山爆發,為何對海嘯就沒有一點預警呢?南亞大海嘯是前例,地震一旦发生就能测出,海啸的发生不是也可察知嗎?總觀整個災難人禍因素始終不能排除但是天災比人禍更為可怕。

印尼這個國家多災多難,要是能全面灌輸緊急應變等措施,或許每一次的死亡人數可以大大減少。日本是個例子。可是相對看來,印尼社會本身就因政治存在更多的社會問題。要是領導人能看透生命比利益更為重要,人民的安全就得以重視。


對於第三世界國家,發達國家就應該有責任有義務幫助這些災難國家建立災難預警機制給予援助。我認為大家應該互相扶持,同是生活在地球土地只是不同區域,畢竟災難過後的下一次也許就落在我們身上。我們真的該好好面對全球暖化課題。

搜救隊員走在空寂的火山腳下的鄉村小徑上,亮橙色的衣服和覆蓋著灰白火山灰下的背景,形成強烈對比。(圖:法新社)

村民為所有的災民祈禱,向遇難者哀悼。(圖:法新社)

火山爆發後,村民的家園盡毀,但他們卻不死心地尋找尚可使用的物品。(圖:法新社)

2010年10月17日星期日

花園城市-新加坡

新加坡,它是國家也是城市...

很難想像一個位於東南亞邊上的一小點,能包容多種文化並發展得如此繁榮井然有序:衝突聲浪少、反對聲音低。新加坡常為此感到光榮。和馬來西亞一樣,新加坡聚集了馬來人、華人與印度人三大種族,發展成了特有的新馬文化。於是當行走在新加坡街道上極容易發現三大族群的踪跡,而且在高素質的政府帶領與國家的宣揚底下,三大民族異常團結地往同一個目標進發――新加坡因此能在脫離馬來亞以後的短時間內就發展成為區域內經濟最發達的國度,這樣的跳躍因而型塑了特別不一樣的新加坡人


獨立時期,新加坡面對全球競爭的壓力,在高壓底下,新加坡急於國際化,因此李光耀推廣英化運動實施英語教育;另外,嚴苛的律法執行也使得新加坡人循規蹈矩,各個種族很快就拋開己見,團結共榮――新加坡於是高速崛起,面對這樣的榮耀,新加坡人是光榮的。因此往後的新加坡人有非常不一樣的特質”――譬如英語環境,譬如他們嚴苛的態度,譬如他們的高要求――他們是一群發展國家中的發達國家,是大塊半島與大陸之中發光的小紅點,是非一般東南亞民族(他們的經濟、文明步調,都領先鄰近國家一步)。

新加坡國內種族分化不大,因為國土面積小以致互動高。然而各族依然會尋求其文化共通性而聚集,譬如華人聚集的牛車水、印度人聚集的小印度等等,但這並 不阻礙各族文化之交流。於是你可以看見華人傳統的舞龍舞獅由馬來同胞來表演,你也可以看見馬來人的傳統椰漿飯經由華人巧手還是依然美味,你甚至可以看見簡陋的計程車候車站有人擺張桌子下中國象棋,趨前去看才發現左邊是印裔右邊是馬來同胞――我們因此理解,多元文化展現的未必是衝突,也可以是和諧。


但走一遭新加坡以後,很容易就發現在新加坡國境上有某些東西消失了。你到百貨商店裡的食閣點餐,招待員問你:sirmay i have your order?可他明明就是華人,而他必然知道你亦是華人。後來你也會發現馬來人和印度人也出現類似狀況,縱使你們同族同裔,你們也以英語(那被我們稱為外 語的語言)交流――英語成為了必然的溝通語言,相較於此,英語,華語、馬來語、淡米爾語都顯得相對弱勢。因此身為新山人(新山與新加坡僅一橋之隔,彼此交流緊密)的我在觀看他們的時候,不免困惑:為什麼華人不說華語?為什麼新生代對自己傳統文化的依附會如此之弱?為什麼家長甘願犧牲傳統?獨有的新加坡特色

因此這座城市才顯得特別:它是多元文化的聚集與融合,但它同時也暗示自身文化的流逝以及被輕視――它不同於美國的大熔爐概念,它其實更貼近功利主義, 既是往更有效益的文化趨靠,而這文化偏偏是屬於這個國度之外的遙遠西域。慶幸的是,政府也意識到這樣的文化危機,近年來也急於補救。

2010年10月1日星期五

馬六甲王朝-Kesultanan Melayu Melaka


馬六甲王朝建國經過

馬六甲王國是由來自蘇門答臘居港的王子拜里米蘇拉(Parameswara)於1402年所建立的。中國明史中稱為滿剌加國。

14世紀末,由於受到滿者伯夷攻打,拜里米蘇拉逃亡到暹羅保護下的淡馬錫(今新加坡)抵達之初,深受當地酋長禮待。但不久後,拜里米蘇拉篡奪王位,後被討伐不敵,又再度率眾逃亡,輾轉來到馬六甲。

初期的滿剌加必須交納每年的40兩黃金給暹羅國,而南面又有滿者伯夷國的威脅。在永樂元年,拜里米蘇拉隨京官尹慶到大明國拜見明成祖,正式向大明國進貢,當年明成祖正式封拜里迷蘇剌為滿剌加國王,並贈予詔書和浩印。

馬六甲王國立國所在的馬六甲河河口

典章制度

馬六甲王國建國之初並無典章制度,自受到明朝冊封後在斯里馬哈拉加在位時,逐漸形成一套完善的典章和製度。

以後的柔佛,彭亨,霹靂,雪蘭莪等各邦政制基本上皆以馬六甲天猛公法為藍本。中央組織中國王是最高統治者(到目扎法沙在位時改稱蘇丹,也是最高宗教領袖),國王之下有首相(Bendahara,天猛公(Temenggung,財務大臣(Penghulu Bendahari)及水師提督(Laksamana)。

馬六甲王國時期的法典為馬來西亞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分為『馬六甲法典』Undang- undang Melaka及『馬六甲海事法典』(Undang-undang Laut Melaka)

馬六甲王國歷任統治者及其在為年代

社會制度

伊斯蘭教傳入之前,島嶼東南亞深受印度文化影響,所以社會等級分明。馬六甲王國社會階級最高者為王族,婚嫁得以各地王族為對象;其次為貴族,再次為教士,之下是一般官吏家族,勇士,國王隨從,平民,最低下者是奴隸。

黃金時期

在 四朝首相敦霹靂的領導下了馬六甲王朝達到了空前絕後黃金時期。當時的馬六甲王朝的領土涵蓋了馬來西亞,一部分的泰國南部(今北大年地區),印尼蘇門答臘島 的一大部分。馬六甲海峽更是由此政權單一管制。當時的馬六甲港口是當時的國際貿易中心。當時也有許多來自附近島嶼的政府自願接受馬六甲王朝的管制。也有許 多周邊國家對馬六甲王朝進貢。

馬六甲王國全盛期的版圖

內部矛盾與國家衰亡

馬六甲王國對外關係中,從開始便與印度的商業來往頻密,印度商人不僅帶來巨大財富,傳入伊斯蘭教,並與馬來貴族締結婚姻,形成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

馬六甲國第三任國王斯里馬哈拉加迎娶淡米爾巨商的女兒,這導致後來形成朝廷中的馬來派系與淡米爾派系的鬥爭,最終引起宮廷政變。

兩派明爭暗鬥大大削弱了內部團結的力量,國勢由盛轉衰。國際港口地位也被許多周邊港口取代。人民分裂,貪污普遍,稅收過高(在當地經商的人所繳交的稅收),使得此政府失去公信力,商人也紛紛撤離此處。後來被葡萄牙給佔領了。

2010年9月26日星期日

about東南亞




如果是我對東南亞的印象
第一個浮的就是椰樹藍天白雲沙灘
熱情、悠閒、鄉村
在東南亞你完全可以放鬆自己
感受另一個不同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