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4日星期日

陳嘉庚先生


陳嘉庚先生(Tan Kah Kee):

生卒:18741021-1961812日,是福建省同安縣集美舍人。對南洋人來說,陳嘉庚先生不只是有名的成功企業家,更是積極熱心投入華僑教育的偉人,可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人物。當大家看到他擁有財富的時候,他卻了解到有了錢更應該把錢投注於教育。陳嘉庚捐資辦學的尖峰是在1921年。他痛感福建文化教育的落後和人才的匱乏,便決定投資100萬元創辦廈門大學。所有辦學費用由他一人承擔,包括大學的經營費用300萬元,也由他分12年支付。對於廈門大學,他付出了滿腔的心血,從聘請校長和教員,到校舍的選址設計施工,他四處奔走,嘔心瀝血,使廈門大學成為當時中國國內的知名高校。在新加坡,陳嘉庚對於當地華僑子女的教育也非常熱心,1919創辦了規模宏大的新加坡南洋洋華僑中學,是當時南洋地區華僑的最高學府。在抗日戰爭結束後,他又創辦水產航海學校,南僑師範和南僑女中等學校。當時有教會請陳嘉庚捐款10萬元創辦一所大學,陳嘉庚慨然答應,但提出要以兼設中文課程為條件。陳嘉庚一生所捐獻的教育經費,總值在1000萬元以上,相當於他擁有的全部不動產。他曾說過:「我之個人家庭,年不過數千元,逐月薪水足以抵過。在集美建一住宅,不上一萬元,他無所有」。他在寫給集美的一封信中寫到:「教育不振則實業不興,國民之生計日絀,……言念及此,良可悲也。吾國今處列強肘腋之下,成敗存亡,千鈞一髮,自非急起力追,難逃天演之淘汰。鄙人所以奔走海外,茹苦含辛數十年,身家性命之利害得失,舉不足攖吾念,獨於興學一事,不惜犧牲金錢,竭殫心力而為之,終日孜孜無敢逸豫者,正為此耳。」從這裡我們更可以看出他對華人的未來,是擁有很長遠的想法和看法。從那句教育不興則實業不興中則可看出,陳嘉庚先生深深的明白,華人的未來應該從小就開始培育,而這一條路必須從教育開始,這樣華人勢力才能崛起和壯大。陳嘉庚先生的精神,是身為馬來西亞華人很值得學習的。早期的華人社會,只能是有錢人才能去上學,而低下階層的人則必須接受這樣的現實對代。他對教育的奉獻,是我們深感敬佩和值得省思的。試想想,如果沒有陳嘉庚先生這一號人物,我們華人會意識到我們應該爭取自己的社會地位嗎?他的不遺餘力,他的無私奉獻讓我們更清楚的了解到,這樣的精神應該延續下去,讓我們站起來!

2010年11月1日星期一

林煜堂老師的講課心得

林煜堂老師的講課心得

在寒冷的冬天可以在課堂上聽到久違的鄉音,感覺真的很溫暖。藉由林先生的敘述,也讓我了解到很不一樣的砂拉越。因為本身是西馬人,所以對對岸(東馬)的地方明情都不大了解,我一直以為dayak族(少數民族)人數不多,華人也相對少,沒想到原來當地的土著和華族的比例並不低。

其實有關於馬來西亞的華族南移,我們在中學的時候都已經有學過了。但是在這裡還是做一下小小的分析和介紹:

推動南移的力量:一爲中國國內情勢所逼,二爲華人本身所具有的冒險精神及善於應變的求生本能,三爲南洋物資豐富,土地肥沃及環境利於發展對華人所産生的吸引力。

內在動因:中國國內政局不穩定,農村的經濟崩潰以及有利的出洋條件等。因爲清朝末葉,時有戰亂,而中國人口極多,糧食不足,人民應付不了苛捐雜稅,這都是逼使華人移居中國國外的重要因素。再加以華南的閩粵兩省頻臨南中國海,地近南洋,因此當兩省的人民被上述的情勢所逼時,便會遠走南洋。

外在動因:起於南洋當地的需要大量勞工,如採礦業及種植橡膠的勞工。不過航運的發達以及南洋殖民地政府的寬待華工等措施也不能不說是促成華人南移的外因素。

基本上,我們組員都很認同林先生對於社會結構和社會地位的描述和帶給後代的影響。因為事實上早期的馬來西亞,真的就如他所說:福建人負責買賣、客家人負責種田、海南人開餐廳。(我個人覺得這一點很有趣,因為我家裡附近開餐館的還真的都是海南人,出海捕魚的是土著,而我家是福建人,早期是做生意的)

最後我想說馬來西亞當地的華社辦教育是真的非常的盡心盡力。成立的社團也非常之多,像是林老師提到的華總、董總、教總,這些社團的存在對我們華社來說都是很重要的。不管是操作對內、對外的業務;還是和各族溝通協調。很多時候馬來西亞人都需要更多的時間和耐心去維持個種族之間的和諧。